工匠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学院首页 >> 工匠文化研究中心

中国工匠的人文精神

发布时间: 2019年11月15日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作者: 舒光强 浏览量: 0

 工匠的人文精神在国家全面复兴传统文化、振兴手工技艺、倡导鼓励工匠精神的舆论热潮中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当手工艺不被重视的时候,人们关注的是手艺的实用价值,工匠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和美学意义遭到冷落。但最近10年来,情况似乎有了很大的变化,国家和社会不仅极力倡导工匠技艺,还重视手工技艺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此举顺应时代发展,承续历史传统,为民族伟大复兴提供资源养分。

 中国工匠业自古以来就很发达。陶器、青铜、染织、玉牙、漆器、建筑、雕塑、园林、城苑等皆能代表工匠的特长,为后人所仰慕,为世界所赞美。但工匠、工匠文化、工匠精神、匠籍制度在历史上虽有迹象留痕,相关文献记载却凤毛麟角、零散琐碎,无系统说明,致使后人所知甚少,有些无稽可查。实则,中国匠人文化历史悠久,未曾间断,从古迄今,统纪清晰,技道分明,蔚为大观。

 上溯我国工匠历史,一般会从商周时期讲起,春秋战国时期《考工记》所载内容有涉匠人,这部先秦文献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春秋之前,尚有新石器时期的氏族社会,有专门从事营造的工匠——“氏族工业”,并有不同工种的分类,技术出现专门化。到了后来的商周时期,分工越来越细,出现“百工”,这一时期,匠人主要集中在官府的作坊——“工商食官”,形成了一个体系,其领袖就是“工官”。商周之上,还有三皇五帝,工匠历史绵远,很难知道匠人在中国大地上存在了多少年,其渊深可见一斑。

 悠久的历史传统,有利于形成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结缔成宏约广概的技艺系统。历史流传越长,文化累积越多,经验积淀越丰富,博洽精密,能将历史传统和现实相绾合,益于生成良好的氛围,相继而来的便是工艺文化的大繁荣。另外,中国地跨亚、温、热三带,疆域广阔,地大物博,民族众多,文化多样,习俗各异,匠人成长环境各不相同,技艺工种亦有差别。这样的历史传统、地理环境有利于形成繁复的工艺文化。若论匠人的人文精神与历史传统,我民族固当首屈一指。

 匠人制度在历史上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它经历了许多变迁。商周至秦汉一变,唐宋更替又一巨变,宋时民间工商业兴起,宫廷制作散落民间。元明两代匠户有专门的户籍,元朝的匠人社会地位比较低,与奴隶近似。明代虽承袭元制,但在方式上却有很大的调整,采用轮班匠和住坐匠两种类型,方式比较灵活,匠人得到解放,获得自由之身。从明代中后期到清代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了技艺精湛、富有修养的能工巧匠,将手工艺文明推向了一个新高峰。历史上大多朝代,都有官作和民间之分,在工艺和用料上都有区别。

 传统社会里的工匠其实就是手艺人,靠技能谋求生计的社会个体或群体,拥有一技之长,掌握了某项技术,都可称之为匠人或手艺人。匠是技术工种,也是职业区分,是技工的泛称,带有专业性和技能性的特点,比如善治糊的称之为裱匠,冶金的称之为金匠。匠人除却职业划分以外,还有另一层含义:指在某一领域具有精深造诣的人,如大匠、宗匠、巨匠等。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匠人是社会的特殊群体,与士、农、商都不同,国家为他们建立专门的“匠籍”,与其他社会民众相区别,拥有“匠籍”的匠人大多数是世袭的,代代相传。

 在中国的文化观念里,匠人隐约地表现为文化水平低、辛勤劳作、社会地位低下、拼命苦干。这与中国数千年以来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有关,工商业遭受压制,匠人很自然会受到影响。在一些朝代里,匠人的社会地位与奴隶一样,生活在社会最下层。商周时期,匠人与残障人群一样,残障人通过身体残缺来游戏贵族,取乐他们,而匠人则是以一技之长依附于贵族。匠人的地位得到真正提高是在宋代之后,工商业发展,民间经济勃兴,为匠人的生存环境获得自由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的匠人,从总体上来讲,大多具有精湛的技艺、扎实的基本功,对待自己的手艺一般怀有包容的看法,技高者,则拜谒为师,不如自己的,亦胞与为怀。在日常生活中,多数人富情怀、守信义、讲礼貌、重和谐,以技术为立身之本。为了技术的精进,获得人们的尊敬,匠人要通过各种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历史上杰出的工匠,技艺之精,知识渊博,人格完备,可资后代瞻仰。正是因为这些杰出匠人的榜样力量和文人的参与,中国的工匠技艺和人文精神才发展到极优美、极细致的程度。匠人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

 中国的思想文化极看重匠人职分,对他们的造物之功有极高的评价,与圣人等而视之。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将匠人推到如此高的分位,《考工记》中“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易·系辞上》也有类似的记载。“开物成务”,无此物创此物,谓之“开物”,做此事成此事,是为“成务”。“开物”与“成务”都是圣人之举。工匠之绩,则在于造物,有再造之功,四时并运,与圣人同位。工匠文化往往也有深厚的意义。

工匠文化的内里,呈现出一种学理般精神,就像儒家教导儒者要做一个圣贤人一样。工匠的理想则是成为宗匠和哲匠,达到该领域可能企及的高度。匠人在日常生活中宁可降低标准,亦不愿为金钱名利所缚;宁可委屈自身,也要克己服理,尊师重道;宁愿牺牲机缘,决不可降低诚信标准。中国工匠文化有如此深远的渊源,绝不是在应付现实、获取功利的观念下创立,其背后有一种精神,此精神赋予手工艺以光明,形成生命力,流传至今。

 中国的工匠是道德的、信誉的、人格的、文化的。受到传统文化和习俗的影响,儒家思想讲究修身、立行、立言、德性、礼仪。在匠人的身上这些文化特质都能得到体现。匠人们在此种风气的熏染下,讲究和气生财,与人为乐,互利互惠。很多坊名就是使用店主的名字,誉播四海,如“王麻子”剪刀、刘定之装池等等。屹立百年而不倒,以人格做担保,以诚信和信誉获得尊重,兢兢业业,苦心经营。这种以人格为立身之本的匠人文化,将技艺人格化、精神化,有别于西方重契约的历史传统。匠人如果缺乏道德修养,品德有瑕疵,即使身怀绝技,也难以立足。

 在传统农业社会里,工匠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达官贵人、平民百姓的衣、食、住、行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为他们提供生产和生活产品。匠人们掌握着技术知识,是推动社会进步、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以匠人为主体的传统手工技艺不断被新制度和新技术力量代替的过程,以个人、家族、村落、行会、公所为依托的匠人制度逐渐被工业文明所代替,匠人的职分也慢慢变得模糊了。

 匠人的天职在于造物,匠师们在历史上创造了极璀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每一件造物都凝聚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造物覆盖了天道与人事,这是天道与人事的相互作用,孕育出了造物之理,长而久之,通过历代的积淀形成了匠人独特的文化景观,或可称之为精神文明。匠人每一次的造物,都包含了匠人的素养、技术水平、历史传承、时代风格、个人面貌,还受到特定时空、地域、制度、时代、工具、技术、思想等诸多主客观条件的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事件,是多个内因和外因相互效力的结果,集合成人类历史和人类文明。

 “技近乎道”。绝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古人认为匠人代表“技”,只有极少数匠人才能达到“道”的境界。技与道之间互相依存。《庄子》中“匠石运斤成风”“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讲述的是匠人心手双畅,技与道同的惊人能力,对“道统”的追求是匠人的目标和奋斗方向。匠人尊师重道,孜孜不倦,刻苦实干,为的就是传承技艺之道,最终达到臻至的境界。匠人会尽心、尽力、尽性达到道的高度,先修自己成道,始可望后人合于道,先己立而后立于人,先己达而达于后人,这是中国大多匠人的理想。每个匠人都可能达到技艺的最高境界,掌握技艺之道,正如儒家所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一样。“技艺之道”向每个匠人敞放,人人有份,只要尊道崇道,持之以恒去践行,匠人的人格尊严便可以在自己的职分上呈露出来。

 中国的部分历史文化,赖借这些匠人扶获保养得以传承,起死回生。就历史事实而论,匠人们对民族文化的保存与绵延有极大的贡献。匠人文化,也绝非仅是靠几个匠人之力,就能保泰持盈维持中国文化几千年,而是依靠历代众多匠人及全民苦心经营、匠门雍睦、子弟循谨、师父嘉言懿行,维持技艺不哀,文物蔚起。匠人之功,尤不可没。


澳门永利网址8553官网-ios/安卓版-Best platform 版权所有 │ ©2019-2025 网站: www.jiafu5588.com │ 蜀ICP备12003857号-4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