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学院首页 >> 工匠文化研究中心

从学术层面构建“工匠文化”体系

发布时间: 2020年03月09日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 苏培 浏览量: 0

    

    质量之魂,存于匠心。继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工匠精神”之后,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工匠文化”。可见,“工匠”问题已进入国家顶层设计视阈,也成为了社会的紧迫需求。“大国制造”需要“大国工匠”,“大国工匠”离不开“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价值观 


  “工匠精神”是在长期手工艺劳作的历史中形成的价值观。由于手工艺制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一体化,以及手工艺人对产品生产全过程的参与性,使手工艺人必须对最终产品全权负责,并由此产生对品质的极致追求和对用户的高度责任感。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何人可告诉记者,今天我们强调的“工匠精神”并不是传统手工艺劳作的延续,而是在当代工业文明条件下,更看重富含契约精神、责任感和追求品质的价值观。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及其传承创新研究”首席专家邹其昌认为,“工匠精神”可以从“现实层”和“超越层”两方面来理解。“工匠精神”的“现实层”基本要素有“巧”(技术原则)、“饰”(艺术原则)、“法”(行为准则)、“和”(生态原则)。这四项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就会出现“工匠精神”的物态化。从“超越层”来理解,“工匠精神”是一种人生价值信仰,一种生存方式,一种工作态度。因此,我们的各项工作如何尽善尽美,更好地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就一定要用“工匠精神”方式来实现这种价值,做到求真务实与精益求精。 


  营造工匠文化氛围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方晓风认为,强调“慢而精”的“工匠精神”与“快而泛”的工业时代并不矛盾。在工业化时代,机器大规模地代替了人力,但人仍然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 


  学者认为,“工匠”泛指一切劳动者,包括国家各级管理者、各领域科学家、技术人员、设计师、艺术家等,都属于“工匠”范畴。只要是在其本分中尽心尽责把事情做好的人就是“工匠”。因此,“工匠”是一个历史性和共时性相统一的概念。“工匠”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多元化、多样性、创新性。 


  在邹其昌看来,中国缺少的不是“工匠精神”,而是缺少工匠制度及其背后相互作用的文化。因此,恢复“工匠精神”必须从学术层面构建“工匠文化”体系,并展开系统研究、实践,积极推进传统“工匠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做好坚实的基础。这既是一个学术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国家发展问题。这三方面之间应该是互动生成的关系,而这种互动生成可以造就出以“工匠文化”为基础的、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的创新性“工匠社会”。 


  邹其昌认为,“大国工匠”的实现需要改变整体社会的导向。应该大力营造“工匠文化”氛围,为“工匠精神”的弘扬提供广阔的社会生存环境,制定相关制度和政策,努力构建学术层面上的“工匠文化”体系。 


  推动“大国制造”更早实现 


  方晓风认为,在今天,塑造“大国制造”的形象,需要在最新的技术基础上,以经济全球化的视野整合资源,建立以设计为先导、品牌为核心、市场为驱动力的品质管理体系,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在企业与用户之间重建相互信任的情感关系,提升用户体验及用户忠诚度。 


  将“工匠精神”发挥到极致,“大国制造”才能更早地实现。方晓风谈到,“大国制造”地位的确立,不是靠培育几项尖端技术所能实现的。这里的大国并不是指向国土面积或人口数量,而是指真正的行业或专业影响力。“大国制造”需要全面地、不断地推进技术研发、产品研发的能力,这也是“工匠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机器只是制造,左右制造的仍然是人,是人的思维方式。因此,越是在生产能力增长的时代,越是要提倡“工匠精神”,如此才可经得起时间、生活和审美的考验。 


  邹其昌表示,“大国工匠”突出了“工匠是立国之本、强盛之根”的治国理念和文化精神。“大国工匠”之“大”在中国语言中具有强大的构词能力。大,既具时空性质,也具数量性质,还具情感性质,更具主体性质。“大国工匠”之“大”,包含了“大项目、大攻关”和“担大任、干大事、成大器、立大功”等含义。 


  记者 苏培 


澳门永利网址8553官网-ios/安卓版-Best platform 版权所有 │ ©2019-2025 网站: www.jiafu5588.com │ 蜀ICP备12003857号-4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