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文化研究中心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学院首页 >> 工匠文化研究中心

军工绣娘潘玉华:能造飞机能绣花

发布时间: 2020年04月24日 来源: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作者: 管理员 浏览量: 0


 “9·3”阅兵,新一代预警机惊艳亮相。预警机是空中指挥所,是整个飞行队伍的神经中枢。而这神经中枢里最精密的一部分器件都是由手工焊接的。完成这项工作的就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的女技师潘玉华。

在外人看来,电视里威武雄壮的阅兵方阵很难和眼前飞针走线的温婉绣娘联系在一起。然而我们国家军工、航天领域很多先进的飞机、导弹的精密部件都是潘玉华的一双巧手焊接出来的。

晚上十点,潘玉华接到单位电话,设计人员在研发新一代北斗卫星时遇到难题,急需潘玉华帮忙解决。潘玉华所在的这家军工研究所承担着捍卫国家电磁空间安全的重任。军令如山,任务紧急,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情。

潘玉华要做的是一种叫做植柱的工艺。在一块一元硬币大的电子版(板)上,焊接1144根细小的铅柱。1000多次重复却要保证和第一次一样的精度,没有任何机器辅助全凭手感。设计师陈林告诉记者,正是潘玉华的这一手绝活为卫星的研发提供了有力保障。

然而,同事们知道,潘玉华为了练就这样一手功夫也吃了不少苦头。

2009年,所里接受了北斗卫星研发的任务,潘玉华就发现她接到的电子元器件越来越精密,集成度越来越高。有一天,质量师梁剑东就拿着这样的一个电子板火急火燎地找到潘玉华。为了快速判断故障,粱剑东要求潘玉华把1000多个管腿拆下来,找到故障之后再原样焊回去。

其实,随着产品高度集成化趋势,潘玉华早就感到研发新工艺的必要性。所以早在粱剑东找到她的前一年,潘玉华就已经开始和工艺师一起研究植柱工艺了。但是,当接受任务的那一刻她还是感到巨大压力。

时间不等人,潘玉华接受了挑战。她屏气凝神,一动不动,坐了四个小时,第一块电子板终于焊接完成。

潘玉华一口气焊完了四块这样的电子器件,任务完成了,她整个人都僵硬了。第二天,她把器件交给粱剑东的时候,让粱剑东吃了一惊。

突破了自身的极限,潘玉华把这项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变成驾轻就熟的绝活。现在她完成一块1000多根的植柱只需要两个多小时。

周末的时候,潘玉华喜欢去蜀绣博物馆看看。潘玉华的奶奶是蜀绣高手,绣出的作品也是这样活灵活现,让人赞叹不已。潘玉华说,这样小小一幅作品要绣十几万针,有时候要花费绣娘一年的功夫。在潘玉华很小的时候,奶奶就告诉她,刺绣其实没什么诀窍,就是熟能生巧,多练习。所以潘玉华在军工精细焊接的岗位上一干就是二十年,从没做过别的工作,每天琢磨的就是如何让手更稳定,心更宁静。下班时间到了,同事们经常能看到还在独自加班研究技术。

工间休息的时候,潘玉华会带着徒弟们做投硬币的练习。在已经盛满水的水杯中投入一元硬币,保证水不会溢出,以此来练习手的平衡感和观察力。潘玉华的最高纪录是45枚硬币。

在厂里,潘玉华是技术水平最高的师傅,也是最严苛的师傅。最初,徒弟们不能理解,觉得自己做得挺好了,为什么还让自己重复一遍又一遍。

徒弟们的心情,潘玉华能理解,因为20年前她刚入厂时,师傅就是这样要求她的。面对师傅的严苛,潘玉华还掉过眼泪。然而一次机会,师傅派她出差去给战士们维修飞机上的功能模块,她才真正体会到了肩上的责任。

那次潘玉华见识了战士们在冰天雪地里坚持训练的场景。尽管部队条件艰苦,可战士们给她腾出一间最温暖的宿舍、准备了全新的被褥,还特意给她打来开水烫烫手。

战士们的真诚热情和对国家的忠诚让潘玉华十分感动。这是潘玉华第一次接触飞机,见到真正的飞行员。飞机修好了,战士们还邀请潘玉华参观了他们高难度的飞行训练,那场面震撼了她的内心。

潘玉华的刻苦,徒弟徐小娟都看在眼里。在师傅的感染和带动下,她也沉下心来刻苦钻研,去年还在全国技术大赛中获得了第三名。

更让潘玉华欣慰的是,儿子宇帆也继承了她的灵巧,现在已经能自己组装电灯泡了。其实,潘玉华能像这样和儿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儿子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姑姑家寄养,长大后又上了寄宿学校,很少回家。

不能陪伴儿子成长,母亲心里满是亏欠。可是儿子其实一直为有这样的妈妈而自豪。

现在潘玉华还经常给儿子讲当年奶奶的故事。虽然没有继承奶奶的针线手艺,不过潘玉华一直觉得老一辈人传下来的宝贵品格才真正让她受用一生。


澳门永利网址8553官网-ios/安卓版-Best platform 版权所有 │ ©2019-2025 网站: www.jiafu5588.com │ 蜀ICP备12003857号-4

Baidu
sogou